撕掉精神科藥物的標籤

精神科專科 小鳥醫生 - 張翱

與好友分享

精神科醫生和心理學家的分別,很多人都搞不清。這其實也是大學醫科入學面試的一條題目:精神科醫生可以開藥,心理學家不能。輕鬆。

隨著年紀增長,慢慢對這兩種職業的本質有更深厚的瞭解,知道並不是有藥沒藥這麼簡單。心理學家可能比精神科醫生更擅長與心理治療有關的工作,而精神科醫生卻可能比較精於診斷。開始了自己的事業之後,需要跟很多心理學家合作互相轉介個案。初時還在自我安慰,幸好自己除了心理治療之外還可以開藥,滿足更多病人的需要,但之後卻發現自己可能太過天真。原來並不是太多的病人想要服用精神科藥物。

「醫生醫生,藥物是不是要吃一生一世?」
「當然不是。抗抑鬱藥如果吃過了後情緒穩定好轉,幾個月後可以慢慢減低劑量甚至停服。」

「醫生醫生,那服這藥會不會很傷身體,是不是懵仔藥?」
「如果服用藥物後出現副作用,大可以立即停服,然後安排再去見醫生。但長遠來說,大多數的抗抑鬱藥並不會對身體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也不會影響人的認知功能。」

精神科醫生開藥以後,最多面對的就是病人對精神科藥物的誤解。很多人一聽到精神科藥物,就會害怕藥物會影響腦袋的正常運作,甚至乎需要一生服藥。很多人也會誤會,以為服了藥補充了血清素便會立刻藥到病除,萬一一兩天不見效便自行停藥,殊不知抗抑鬱藥一般都需要1~2個星期才能起效果。

記得有一兩個病人,來診所的時候情緒低落,醫生也花了不少時間傾訴安慰輔導。到最後醫生建議,除了心理治療之外也可以加抗抑鬱藥作為輔助。病人聽後心裡猶豫,到了下次覆診的時候,居然另找心理學家做治療;也記得有一個老前輩給醫生轉介了一個病人,診症時覺得沒病,便沒有開藥著病人不要再來覆診。後來老前輩知道事情竟大讚醫生,不是因為醫生診斷正確,卻是因為沒有逼迫病人吃精神科藥物。

其實,大多的精神科藥物,尤其是醫治情緒病的,都不是什麼懵仔藥,也不會對身體造成什麼長遠的影響。反而,如果任由情緒病影響工作學習,卻會長遠的破壞患者的人生。精神科醫生可以開藥就比心理學家好?當然不是。但更多的人是聽了精神科三個字而卻步,讓自己的情緒得不到適當的關顧,這才最讓的人痛心疾首。

撰文:小鳥醫生 - 張翱
精神科專科

PM-CNS-22-112803

與好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