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膀胱活躍症」?

中文大學外科學系教授 吳志輝醫生

與好友分享

膀胱的功能是儲存及排出尿液,正常的膀胱容量約 300-500 毫升。當膀胱中的尿液儲存達到某水平,便會引發排尿反射,發出尿意的感覺,通知我們是時候前往洗手間。正常情況下,我們可以自主控制,直到到達洗手間,膀胱才會收縮而排出尿液。

而患有膀胱活躍的病人,膀胱會不由自主的收縮,導致突發性尿急,嚴重者或會因無法控制小便,而導致尿失禁。一般症狀包括:尿頻(日間排尿八次或以上),時常感覺尿急,有尿意,但尿量很少;突如其來的尿急,引致漏尿,甚至尿失禁;夜尿,膀胱活躍症除了影響排尿外,還會影響睡眠質量,增加夜間跌倒。 因此需要及早診斷並接受治療。

根據香港2017年的調查發現,在成人中的發病率約14.3%,每7名人士便有1名患者,而80歲以上的長者更是每3名便有1名患者。除了高齡人士,膀胱活躍症在女士患病機會較高,特別在女士停經後,一般情況下,女性在年紀較輕時(約40歲)患病率稍高於男性。但隨著年紀增長,男性的發病率則會增多(70歲後),相信是因為年長的男性容易出現其他泌尿系統問題如良性前列腺增生,導至膀胱活躍的機會增加。

膀胱活躍症一般是臨床診斷,醫生根據患者的症狀和一些簡單的問卷和排尿日記來作出診斷。亦會進行一系列檢查以排除其他病因,例如尿路感染、膀胱結石等。有時醫生也可能需要進行尿動力測試以評估膀胱功能。

治療方案包括基本生活習慣改善,調節飲水的習慣:減少飲用刺激膀胱的飲料,如奶茶、咖啡、可樂及酒精。患者可嘗試忍受尿意,達到改善膀胱容量的目的,包括當有尿意時,患者可以嘗試進行其他靜態活動以分散注意力,循序漸進地延長每次忍尿的時間。若情況沒有改善,病人可以學習骨盆底肌肉訓練,已改善排尿控制。

如果症狀仍然無法控制,可能需要考慮藥物治療,包括:抗乙醯膽鹼劑藥物和 β3 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這類藥物能有效減低逼尿肌的非正常收縮,改善症狀,但藥物也有一些副作用,早一代的抗乙醯膽鹼劑可引致口乾、視線模糊、便秘、降低認知能力等,幸而新一代的抗膽鹼類藥物比較針對膀胱組織,降低副作用,使患者較易接受。β3 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出現口乾副作用的機會比抗乙醯膽鹼劑藥物低5倍,但它亦有引致血壓增加的風險。這類藥物一般需要連續服用四星期才得到改善。

撰文:吳志輝醫生
中文大學外科學系教授

PM-COR-22-093002

與好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