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農曆新年假期結束後,筆者察覺到,因滑雪或滑雪板受傷來求診的病人,比疫情前大增,年齡由十多歲至四、五十歲都有。究其原因,主要是跟他們的滑雪技術、熱身不足、裝備不合適及外在環境相關。
首先,大家可能因為疫情的關係,幾年無法外遊。當限制解除後,便急於重返滑雪場。疏於練習及沒聘用專業教練指導的人,多因技術問題而受傷;而老手則可能因久休復出「去得太盡」。也有病人表示,最初滑得較為謹慎,但隨著數天的練習後,自覺可挑戰更高難度的滑道。然而,陡峭的坡度和複雜的地形對技術水平有更高要求,如高速向下滑時姿勢或用力不當,加上劇烈扭動、跳躍等動作,就會很易受傷。有幾位病人也是因為以上緣故,不幸造成小腿脛骨螺旋骨折。
其次,人們玩雪地運動時,經常忽略熱身的重要性。事實上,在寒冷的環境下,肌肉與關節更易變得僵硬,熱身尤其重要。為了減低受傷風險,應該在每次(而非只是首一兩日)滑雪前,從頭到腳進行至少十五分鐘的全面熱身。
而第三個常見的問題,是裝備不合身。如果滑雪靴太鬆,足部(包括腳掌和踝關節)可能在靴內過度移動,容易導致腳踝扭傷。如果滑雪靴太緊,它或會阻礙正常的血液循環,導致腳指甲出現瘀血、甚至增加阿基里斯腱撕裂的風險。當靴子過緊加上滑雪時扭動,或會對脛骨造成壓力及傷害,嚴重時可致小腿骨骨折。
最後是環境因素,即天氣條件、雪質、能見度及地形等。如持續有輕至中度的降雪,並且風力不大,那雪質會保持鬆軟,為滑雪人士提供更好的緩衝。相反,如天氣惡劣形成硬雪或冰面,那摔倒就會對身體造成更大的衝擊及傷害。
在旅行途中滑雪受傷,應立即尋求當地的醫療協助,治療方法會根據受傷的嚴重程度和性質來確定。如無開放性傷口且骨頭無移位,通常會先打石膏固定受傷部位,再返港作進一步治理。如傷勢較嚴重,即有開放性傷口或骨折,就必須在當地進行緊急處置,以避免感染和其他併發症。下肢打了石膏的病人在乘飛機返港時,應選擇有較大空間的座位提高或移動腿部,從而減少血液滯留和腫脹。
最後,想溫馨提示:隨著年齡增長,無論肌肉和骨骼的強度、應變能力也有所下降,一不小心,很可能就會「雪上加傷」。因此,切勿輕視雪地運動可能帶來的傷害,一切要安全至上,免生意外。
撰文︰戴希恩醫生
骨科專科
PM-COR-23-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