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社會十分關注學生自殺問題。雖然部份個案未有精神疾病紀錄,但研究顯示,高達80%的自殺離世者患有精神健康疾病。另有研究顯示,約一半的自殺與抑鬱相關,故不能排除當中一部份與抑鬱症有關。無論如何,抑鬱症是學生中不可忽視的疾患。
根據國際診斷標準,抑鬱症患者會連續兩星期或以上出現下列病徵,包括:
一)情緒方面,除了情緒持續低落,還可能焦慮緊張、脾氣暴躁等。
二)行為方面, 會對事物(包括自己的興趣及嗜好)失去興趣;做事提不起勁;不願談話及接觸他人;也可能會濫用藥物及酒精。
三)思想方面,患者常常難以集中精神,記性差,並難以作出決定;思想亦較負面,例如自信心低落、覺得自己沒用、過份內疚和自責、覺得沒有人可以幫到自己、對將來感到絕望,甚至出現自殺念頭或行為。
四)生理方面,患者可能經常感到疲倦,睡眠失調(失眠或睡眠過多),食慾失調(沒有胃口或暴食),以及出現原因不明的身體不適。
五)一些嚴重的抑鬱症患者,甚至會出現幻覺,例如聽到聲音批評他、叫他去傷害自己等,或妄想,例如相信有人監視或迫害他等。
筆者曾經治療一些患有抑鬱症的學生,除情緒低落外,他們也會感到十分疲倦,可能一天要睡很長時間,也對溫習及做功課明顯缺乏動力,令成績退步。有時家人並不了解,以為患者只是懶惰,加以批評責罵,反而使他們承受更大壓力,情緒變得更差。
醫學研究顯示,抑鬱症的成因可分為生理因素(例如基因、大腦神經傳遞物質失調),心理因素(例如不愉快的成長經歷、創傷經歷、性格因素、應付壓力的方式),以及環境因素(面對的壓力、擁有的支援)。這三大類成因的比例,及當中的具體內容,均因人而異。因此,治療計劃也須按照個別病情及成因而度身訂造。當中常見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處方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去甲腎上腺素及特定血清素抗鬱劑(NaSSA)等抗抑鬱藥,及在需要時加入具有治療抑鬱及焦慮功效的抗精神病藥物,以及心理行為治療(例如行為認知治療、家庭治療、人際關係治療、靜觀治療等)。
學校和家庭在預防青少年因抑鬱症自殺的角色極為重要,包括多關心他們的壓力及情緒狀況,及早識別懷疑有抑鬱症狀的學生,從而及早轉介尋求專業評估及治療。此外,當學生出現自殘行為(例如𠝹手),或表達傷害自己甚至自殺的想法時,切勿掉以輕心,應關注及了解他們的具體想法,並儘快尋求專業協助。
葉沛霖醫生
精神科專科
PM-COR-23-1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