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是懶 是重鬱症

精神科專科 梁婉珊醫生

與好友分享

每天放學回家後,凱琪(化名)都躲在自己昏暗的房間。這位快將升上中四的女生,一向對學業及人生要求很高,她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這股壓力愈來愈沉重,沉重得令她跟身邊的朋友、家人關係疏離。在父母眼中,她只是一個沉迷手機的懶惰少女。但實際上,凱琪正在默默與抑鬱症抗爭。她經常感到疲累,完全無意欲做任何事,甚至對曾經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她的世界似乎只剩下手機螢幕上的光。

直到有一日,學校的社工察覺到凱琪的行為異常,把情況通知了學校和家長。凱琪的父母隨即帶她求醫,最終獲診斷為重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簡稱MDD)。

重鬱症是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定義的具體症狀來識別。患者需持續兩週內,幾乎每天都出現至少以下五項症狀:情緒抑鬱;對周遭事物失去興趣;胃口變差,即使不節食,體重持續下降,或因暴食而明顯變胖;失眠或嗜睡;動作遲緩或躁動不安;疲倦乏力;專注力下降及難以做決定;自責或有罪惡感;甚至覺得人生無望,有自殺念頭或行為。

由於重鬱症病人的求助動機較弱,所以更需要身邊親友的理解和關心。例如凱琪父母在得悉女兒的情況後,改變了平日的態度,給予她更多關愛與鼓勵。隨著跟父母的關係改善,凱琪願意配合藥物治療(服用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現時情況已大有好轉,她不再封閉自己,慢慢走出了陰霾。

駐校社工雖然是重要的專業支援資源,但最理想的是,學校本身也能建立一種互助互愛的文化,積極支援情緒受困擾的同學。學生最常接觸到的是同學,而同儕之間的關係對青少年影響極大。如受情緒困擾的學生感到被同學接納和理解,情況或會好轉。此外,同學們在日常互動中,也較易察覺到彼此行為上的細微變化,有助早期識別那些可能需要情緒支援的同學。要讓校內人士懂得識別情緒病的症狀,心理健康教育實不可少,包括教導老師和學生關於抑鬱症和其他情緒問題的知識、有效處理壓力的方法和技巧等。

面對情緒困擾的青少年,家長首要是提供一個開放且不批判的溝通環境。耐心聆聽他們的感受,一起探索解決方案。家長可在當中傳遞一個關鍵信息: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有方法克服。為青少年帶來希望,鼓勵他們思考並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增強他們面對困境時的自信和韌性。

梁婉珊醫生
精神科專科

PM-COR-23-100604

與好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