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招輕鬆檢測脂肪肝

腸胃肝臟科專科 盧靄珊醫生

與好友分享

脂肪肝在香港相當普遍,本地大學研究發現每四人當中便有一位患者,筆者遇過最年輕的患者不夠廿歲。由於脂肪肝大多沒有徵狀,故很容易被忽視,然而長期嚴重患者可引致肝硬化及肝癌。閣下倘若有體重超標、糖尿病、中央肥胖或脂肪肝家族病史等風險因素,就建議定期接受身體檢查,以盡早發現脂肪肝及治療。

目前,脂肪肝診斷方法主要有三種,包括抽血檢查、影像掃描及肝臟活組織穿刺檢查。抽血檢查是最普遍且簡便易行的方法,通常包括肝酵素如谷丙轉氨酵素 (ALT)、谷草轉氨酵素 (AST)、丙種谷氨轉移酵素 (GGT)、鹼性磷酸酵素 (ALP) 及膽紅素 (Bilirubin) 等項目。血液檢測能夠初步評估肝臟健康,若血液報告顯示肝酵素異常升高,便反映肝臟發炎,可能是脂肪肝或其他肝病如病毒性肝炎引發的問題,必須作進一步查出病因,對症下藥。

自2020年起,非酒精性脂肪肝已改名為代謝相關脂肪肝。如患者的空腹血糖(Fasting glucose)、糖化血紅素 (HbA1c)、血脂 (Lipid profile) 等超標,不單反映其患上代謝綜合症,也成為脂肪肝的高危一族。即使肝酵素暫時正常,醫生也會建議做影像掃描,去確定病者是否已經患上脂肪肝。

常用的影像掃描有超聲波和肝纖維掃描,兩者均是非入侵性的檢查,可輕鬆快捷進行。以超聲波為例,醫生會比較肝臟和腎臟的表面亮度,以及肝臟有否因脂肪積聚而變得肥大。如果肝臟比腎臟光亮,就代表很可能患有脂肪肝。可是,以超聲波評估肝臟光澤度,主要靠醫生的主觀專業判斷,輕度脂肪肝也較難被發現。相比之下,肝纖維掃描能量化肝臟的脂肪比率及硬度,準確給予一個平均分數,有助早期診斷及監察疾病進展,因此在臨床上愈見普及。

要逆轉脂肪肝,最關鍵是要改掉不良生活習慣,例如吃宵夜、進食速度太急、偏好太甜或肥膩食物等。建議每餐飯要預留最少20-30分鐘享用,這樣才可以充份咀嚼食物並產生飽肚感。如因工作忙碌,只能在短時間內用膳,便唯有暫時減少份量,少吃多餐。

此外,逐步增加運動量也十分重要,上班族可提早一站下車,行樓梯而減少乘升降機,積少成多,這些都有助減去肝臟多餘的脂肪。要注意的是,減肥應循序漸進,每週最好減重約1公斤,因體重急速下降,反而有機會增加脂肪肝或膽石形成的風險。

有國際研究顯示,服用含抗氧化成份的護肝保健品或維他命、益生菌等,對脂肪肝具有一定幫助。抗氧化成份的護肝保健品在歐洲已用作治療藥物引起的肝炎或酒精性肝炎。筆者有不少脂肪肝病人服用後,肝酵素水平獲得了改善。當然,要徹底解決脂肪肝危機,最重要是養成運動及良好生活習慣,並持之以恆。然而都市人一般生活緊張繁忙,如運動量較少,或可與醫生商量,小心配合護肝保健品,並且定期檢查,多管齊下,好好保持肝臟健康!

撰文:盧靄珊醫生
腸胃肝臟科專科

PM-LEG-23-040502

與好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