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眼壓隨時誘發青光眼

眼科專科 秦學瑩醫生

與好友分享

青光眼又被稱為「視力小偷」,因為很多患者都是無意中才發覺患病,確診時已屆中晚期,失去的視力再難挽回。昔日大眾相信高眼壓是確診青光眼的黃金標準,但現在醫學界的青光眼定義,是視神經纖維層及視神經盤沿受損,而非眼壓高。根據人口統計,眼壓在21mmHg以下屬於正常,若然眼壓高於21mmHg,便是高水平;如果眼壓過高,例如高於30mmHg或以上,有可能出現較明顯症狀,例如出現眼痛或頭痛。但低於21mmHg的,亦可以發生青光眼,所以醫生必須透過臨床眼科檢查、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視野圖等來檢視神經線的狀況,方可全面了解有否青光眼風險。

視神經纖維層邊緣厚度 (RNFL Thickness) 可見,
神經層有受損跡象,可見青光眼已為患者視力帶來損害。

人有高矮肥瘦,眼壓亦人人不同,所以絕不能單靠眼壓數值來判斷有否青光眼。例如先天眼角膜較厚的人士,量度出來的相對眼壓便會較高;假設某人的眼壓是23mmHg,數值看似偏高,但因為角膜較厚,經過換算後實際上眼壓可能只有20mmHg。此外,眼壓亦跟血壓一樣,每天都有升降;簡單如捏鼻用力吸氣(潛水時的反壓動作),或是練習瑜伽時倒吊、睡眠不足或曾經感冒,亦會令眼壓短暫上升。

青光眼可按病因分為三類:

原發性青光眼 - 閉角性青光眼(可分為慢性及急性)、開角性青光眼(慢性為主)
繼發性青光眼 - 白內障、虹膜炎、糖尿病、眼球內出血或腫瘤等導致
先天性青光眼 - 遺傳或眼睛發育異常導致

原發性青光眼甚難辨認,不管是閉角性抑或開角性,可能患者於早期並無症狀,直至感到眼朦甚至近乎失明才知道。曾有個案是,患者其中一隻眼睛患上青光眼,但由於另一隻好眼仍可清晰視物,忽略了壞眼,患者直到喪失八成視力後才發現眼疾。因此,我們必須多加留意視力有否改變,例如視野收窄或視覺受損。至於急性青光眼如虹膜炎或急性閉角性青光眼,患者可能會看到彩虹圈、眼濛、眼痛、頭痛和嘔吐,由於症狀廣泛,患者難以分辨是眼疾,或會前往腦科求診,之後才被轉介至眼科。

眼壓高可致眼中風

如眼壓過高,增加眼內血管所受之壓力,有可能引致急性眼中風,形成失明。眼部約有100-140萬條神經線,由於青光眼可損害神經線,故此治療目標是治療剩下的神經線,防止惡化。雖然眼部神經線眾多,但在病情後期,即使神經線損失的速度穩定,由於所剩無幾,因此每次失去一條神經線,亦可對患者視力帶來很大影響。

激光手術有助減眼壓

如果是繼發性青光眼,先要控制病因及使用降眼壓眼藥水。至於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的治療方案,通常先以眼藥水來控制眼壓。若然病情嚴重,則要使用口服藥或手術來治療。激光治療、小樑切除術及青光眼微創手術等,皆可有效減低眼壓。要留意的是,若患者經常忘記滴眼藥水,或未能耐受其副作用,患者可考慮接受選擇性激光小樑成形術(SLT),透過激光增加房水外流,從而降低眼壓。患者有可能毋須使用眼藥水或減少劑量,效果最少維持一至兩年;如數年後眼壓升高,亦可再次進行SLT手術。

青光眼對眼睛的損害是無法挽回的,因此最好於病發早期治療,便可大大減低神經線死亡的數量。已知有家族病史、眼壓偏高或有白內障、虹膜炎等人士,固然要定期接受檢查;一般市民如在40歲以下,而從未接受過眼科檢查者,則可先接受檢查,如果報告顯示正常,可在三數年後再度覆檢。至於40歲或以上的人士,則要逐年檢查,特別是有家族病史或其他眼疾的老人,更要多加留意眼睛健康。

PP-PCU-HKG-0235

與好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