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積成狂的儲物癖

精神科專科 陳華發醫生

與好友分享

早前有電視節目報導,一位獨居婦人在村屋囤積近萬個鋁罐及海量垃圾,垃圾堆中更出現昆蟲及大蜈蚣,衞生環境非常惡劣。原來,囤積症並不罕見,曾有研究指出,約有2.6%至5%的人口是「儲物癖」,過度地收集及儲存物品,達到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可影響環境衛生及人身安全。

囤積過度令家居寸步難移

儲物癖或囤積症雖然存在已久,但直至2013年才被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DSM-5) 把它從強迫症範疇獨立出來,列為一種新的精神疾病。有病人問:「我很喜歡買包包,買很多但不想讓老公知道,於是藏在家中不同角落,那我算是有囤積症嗎?」

怎樣才算罹患囤積症?醫生會用問卷做評估,以客觀標準去診斷,同時會檢查求診者是否患有其他精神問題。囤積症成因仍不明,學者推測或跟患者過往被遺棄經歷、家庭及朋友影響相關,他們心中有些東西放不下,藉收集物件來填補心靈缺失。部分亞氏保加症患者都喜歡收集物件,但一般不會像囤積症患者般失控。也有些認知障礙症患者忘記自己已擁有物品,於是重複索取或購買,但儲物量一般不會太多,未到影響生活的地步。

儲物癖與收藏家之分別

不少人都愛收藏心頭好,那他們也算囤積症患者嗎?其實,收藏家跟囤積症患者是有分別的。收藏家收藏的東西大多是有價有市的特定東西,如藝術品、手錶、古董,而非自己主觀上覺得有價值。他們會把物品珍而重之,存放得井井有條,並打算把物品展示給別人欣賞。相反,囤積症患者的收藏大多是其他人放棄的物件,如報紙、膠袋、免費單張及宣傳物品。物件擺放較雜亂無章,很多時更構成環境衛生問題,而他們都沒打算把物件展示給其他人欣賞。

囤積症患者對東西都難以捨棄

多年前有一位獨居婆婆因家中囤積過度,經社工勸喻後入醫院接受治療。她身材矮小,但儲的衣物、報紙及日用品等,堆疊到天花板高度,自己都無法拿下來。雖然她都尚算整潔、有條理,但家中變得很擁擠,寸步難行,連床都堆滿雜物,每晚只能睡在地上。她沒有情緒及認知問題,只覺得東西將來有用,所以要留起來。筆者為她進行了多次認知行為治療,例如,透過提問激發她的反思:「萬一發生火警,是否仍有路可逃?」,希望能取得共識進而減少執念,循序漸進去改變其囤積習慣。

藥物治療效果因人而異

有時候,醫生會處方用作治療強迫症的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s),或血清素及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SNRIs)給囤積症患者,唯效果因人而異。像前文提及的獨居婆婆,服用血清素及經長時間認知行為治療後,最終願意清理雜物,把單位退還房署,並搬進院舍,大大減少囤積的機會。然而,囤積症的復發率較高,需要家人或醫護人員長期監察及跟進情況,否則容易故態復萌。

如家人不幸患上囤積症,除了需要耐心協助及處理外,還要注意以下事項:一.先勸導,別斥責,也不要用威脅或下最後通牒等方法,強行丟掉其物件。二.別強化其儲物行為,如限制其開支或空間使用。三.別跟他爭執,以免影響雙方關係。總括而言,如屢勸無效,囤積程度又嚴重影響生活及家居安全,還是盡快尋找專業人士協助,以免情況繼續惡化。

PP-PCU-HKG-0254

與好友分享